在我刚上高中的时候,通过国内朋友的介绍,父母把我送到了南半球的新西兰读书。从学习语言开始,在一所语言学校中学习英语。那时我16岁,带着一个女孩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认识另外一个不同世界的梦想,我满怀希望地来到了新西兰。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在刚到新西兰机场的那一刻,我呆住了。周围来来往往的人流,他们有着不同肤色,穿着装扮都是我在国内所不曾见过的,如果可以真实面对自己的话,可以讲:那时我心中的惊讶,要比我期待中的喜悦和向往多很多。我知道,自己到了一个真实的我所期待却又完全陌生的世界。面对偌大的机场和来来往往的人流,心里怀着对将来未知的忐忑,我对自己说:嗨,女孩,你要看外面的世界,现在你来到这里了。
在语言学校我学习了近两年。而我真正开始进入状态,把心情放轻松的时候已经是一年半以后,那时语言已不再成为我生活的障碍,在这之前,急于说出一口流利英语的愿望一直压着我,我非常清楚,只有把语言关过了,我才可以在这里生活,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学校里面有亚洲人,南美洲人,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她们都是非常可爱的女孩:日本的Koari,泰国的Goon,巴西的Maria.她们让我知道,友谊是不分国界的 ――
朋友就是在你想家哭泣时,她们会在你身边陪伴你,即使她们的话语也并不会减轻你思乡之情;
朋友就是在你可以听得懂别人讲英语,而你自己讲的英语却令别人困惑时,她们会告诉你,这没什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学习语言是需要时间的;
朋友就是在你认为没有希望而灰心时,她们会把她们的困惑、苦恼与你分享,然后让你知道你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不幸的人,这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永远美丽而美好的……太多的感动,在我心中 ――
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在国内完成学业,所受的教育似乎都强调独立思考,不管是平时做作业还是考试,老师都强调独立完成,不能交头接耳,不赞成和他人去讨论。同学们有时课堂上偷偷讨论一下,往往要挨老师批评。而在新西兰,你要是一个人在那里做作业,老师一定会把你安排到一个小组里和其他成员协作,要求你们互相交流,大家共同完成一件任务。
仔细想想,原来西方的教育从小就注重培养人的社会性,做事必须和他人一起协作,不能无视他人的存在。因为人是社会的人,必须考虑自己跟社会的关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以后在社会上容易和他人相处,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真的非常好。新西兰的教育十分强调实践,老师布置的任务要自己到社会上去取材,反观我国的教育,似乎侧重理论与效仿,除了大量题海战术,更常见的是,范文、作文选等总是被老师和家长拿来要学生和孩子学习模仿。每个学生都从这个模板“拷贝”出来,结果文章就变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在新西兰读书,还有个很深的印象是新西兰人奉行“模糊理论”。比如,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比较实在、具体,老师布置的任务、目标很明确,做作业时心中比较清楚在做什么事。而新西兰这边的研究生教育,老师讲的东西很宽泛,似乎没有具体内容,比较抽象,布置的作业(论文)也是框架性的,全要靠自己到书海里打捞、消化、组织。
这可能是中新两国教育制度不同所致。中国是“家长式”的,做什么事都有人在领导着你,你不用自己有很多灵活的处理,老师叫你做什么你只管做就是了。而新西兰是自由式的,老师不会给你太多具体内容,不会限定什么,只给你一个很粗的框架,甚至连框架都不是很清楚,给学生留下很多的自由空间,全由你自己去安排思考。
中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其实各有利弊。从短期效果来看,是中国的教育方式好,塞进学生脑子的知识多,任务目标都比较明确;而新西兰的自由教育,缺少规范和约束,再加之作业目标不明确,自由度很大,似乎让人无所适从。但从长期效果看,新西兰学生做作业时需要到书海里阅读很多书籍,然后获取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这样才能完成论文,他们的教育模式就培养出了人的自由、创新、自主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一个人走向社会之后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