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吹移民改革的号角
美国参议院去年6月通过移民法案后,由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迟迟未采取行动,移民改革因而举步不前。5月13日,奥巴马总统对此发出警告说,如果国会不立即采取行动,2014年通过移民法案的“机遇之窗”可能会被迅速关闭。
奥巴马是在对联邦执法部门官员发表讲话时表达上述观点的。奥巴马指出,美国的移民体系漏洞百出,使得执法部门难以完成工作,因此推动移民改革不仅正确,也能“促进全美各地社区的安全”。
奥巴马表示,他相信众议长博纳和一些共和党领袖也认同移民改革,但执法部门应该对国会共和党发挥更大影响。奥巴马强调“我们只有两三个月的‘窗口’来推动众议院完成移民法案。”
5月是“亚太裔文化月”,奥巴马2日在白宫会见了12名亚太裔领袖,重点商讨移民改革问题。针对与会人士提出的移民申请等待周期过长导致家庭无法团聚的情况,奥巴马称他已要求国土安全部部长约翰逊审查现行政策。
今年适逢国会亚太裔小组成立20周年,该小组为移民改革作出了不少努力。小组主席赵美心8日在亚太裔文化月研讨会上表示,亚太裔小组过去一年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帮助亚太裔跻身更高职位,打破“政治天花板”;二是推动移民改革,促进离散家庭团圆。
“对参议院已经通过的全面改革移民法案,众议院的共和党议员甚至不愿发起投票。”民主党众议员赵美心说,“我们将就此问题继续施压,今年的6月和7月是行动的好时机。”
行政手段推新规引争议
为绕开国会阻挠,奥巴马5月6日还签署一项总统行政令,推出两项移民政策新规,此举在美国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美国商务部长普利茨克和国土安全部副部长梅奥卡斯共同发布了两项新规。新规之一是允许H1B签证持有者的配偶在等待绿卡审批过程中在美国工作,但仅限于科 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H1B签证持有者。新规之二是更新现有法规,让来自智利、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专业人士更便于在美国就业并永久居留。
H1B签证是美国为引进国外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一类工作签证,目前这类签证持有者的配偶在美国没有工作的权利。一些高科技人才由于无法忍受长期等待绿卡而离开美国,最终成为美国在海外的有力竞争对手。奥巴马政府推出的移民政策新规,旨在解决上述两大问题。
新规将在60天的公众评论期过后正式生效。梅奥卡斯表示,在政策实施的第一年,仅准许H1B签证持有者的配偶工作一项就会使9.7万移民受益,此后每年将使3万移民的生活发生变化。
普利茨克高度称赞奥巴马政府推出的移民新规。她说,美国大约28%的新创业是由移民开创的,40%的世界500强企业也是由移民或其后代创办的。前英特尔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格鲁夫是匈牙利移民,谷歌创建人之一的布林是前苏联移民,雅虎创建人之一杨致远来自中国台湾,“他们对美国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共和党参议员塞辛斯则对此大加批评。“奥巴马政府再次以单方面行为改变了美国的移民法案,做出了有损美国工人的决定。”塞辛斯说,“移民新规将进一步导致已经疲软的美国劳工市场人口泛滥,并且拉低美国工人的工资,使身处困境的美国人更难以生存。”
美移民法案前景仍难料
移民改革是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国内施政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各界对此抱有一定期望。4月28日,参议院移民法案起草者之一、来自纽约州的参议员舒默在新闻节目中向公众透露,移民改革法案有望于今年夏天通过。
“我们将把一个移民改革法案送交众议院投票表决,两院将就此达成协议。”舒默说,“众议院将把最终法案送交白宫,让奥巴马总统签署成为法律。”
不过,由于今年正值中期选举,国会两党都已将8月设定为达成法案的最终期限,时间短促成为达成法案的一大障碍。共和党众议员巴拉特近日表示“如果我们在8月不能完成法案,那就意味着移民法案在今年内都无法达成。”
此外,尽管奥巴马总统在5月13日的讲话中展现出灵活姿态,表示如果参议院移民法案的核心原则得到保留,他愿意与众议院合作修改该法案,直至达成双方接受的最终法案版本。但分析认为,共和党对奥巴马的移民改革缺少信任,移民新规更加剧了两党合作的难度。
博纳此前曾表示,共和党人“不相信奥巴马总统会以商定的方式推行移民改革法律”。在奥巴马政府以行政手段推出移民新规后,共和党参议员格拉斯利表达了强烈 不满。“奥巴马总统声称要推动移民改革,却不等待国会采取行动,而是独自行事。”格拉斯利说,“我们希望解决好移民改革问题,但全然不顾国会尊严而采取临 时举措,对推进移民改革没有助益。”
更重要的是,美国国会两党都将移民改革作为政治筹码,不会轻易向对方作出让步。共和党虽然认同需对移民体系进行改革,但不会接受参议院的法案版本。民主党议员则坦承,奥巴马以行政手段推出移民新规,“是没有办法的无奈之举”。
事实上,移民改革已成为两党博弈的牺牲品。“奥巴马屡次在移民改革问题上玩弄政治,阻止国会通过任何否决对非法移民进行特赦的议案,同时又推出自己的日 程,并指责众议院不作为。”传统基金会专家卡拉方诺指出,“这是华盛顿政治虚伪的极端体现,也是对法治原则的一大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