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了四年,任满回国后,有亲友问我,你对美国平民百姓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美国人热衷于做义工的行为令人难以忘怀。
在美国,可以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有做义工的经历。在公共场所,公益单位,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勤勤恳恳的义工,一丝不苟地做着他们可能在自己家里也不一定做的事情:抹灰尘,擦地板,倒垃圾,或在养老院陪老人聊天,喂病人进食。
位于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的越南战争纪念碑是游人常去的地方。顺便说一下,越战纪念碑是我国建筑美学大师林徽因年仅21 岁的侄孙女林璎设计的。当时的林璎,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这位在校大学生的设计方案在1421个出自名家的方案中最终脱颖而出。这是一座低于地平线,倒V字形的碑体。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如同一本打开的书,上面刻着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的名单。整个碑体仿佛大地开裂,向两面无限延伸,匍匐着伸向大地,在到达地面处渐渐消失,整个基调显得绵延而又哀伤。
笔者多次游览过越战纪念碑,每次去都能见到义工的身影。有时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时是尚在学校上学的青少年。壮年男女也能经常见到。他们大都穿雨鞋,戴手套,自带清洁剂、刷子、拖把。这些义工们认真地在纪念碑体上擦拭,对碑上的每一个名字都充满敬意,擦好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若有游人此前所献的花圈或花篮干枯了,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收拾到垃圾车内。纪念碑处每天游人如织,但碑体总是光亮如镜,一尘不染,人行道也干干净净,见不到半点杂物垃圾。
做义工已溶入美国人的生活
美国人的志愿服务精神闻名于世,此言确实不假。美国慈善组织的一项调查说,半数美国人平均每年花在做义工上的时间大约有100个小时,这相当于在美国1.5亿成人中,每三到四天就会去做1小时的无偿义务社会服务工作。相比之下,每三个德国公民、每五个英国公民中,才有一个人从事义工劳动。
每年4月15日至21日是,是美国每年一度的“全国义工周”。该项活动始于1974年,时任总统尼克松对全国发表演讲,并签署了行政命令,确立了每年一度的义工周,成为美国社会的优良传统。每逢这一天,总统都要亲自发表讲话,号召人们做义工。布什总统2002年曾对全国发表讲话,号召每个公民一生贡献4000个小时当志愿者,以回报社会。这样,美国就有一支亿万人的“同情怜悯大军”为国家和民众效力。据无党派智库城市研究所指出,美国人从事这些义工不接受报酬,每年这些无偿劳动对经济的贡献高达约2000亿美元。这些统计数字证实了美国人热衷于无偿劳动,义工现象之普遍已到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境地。
在美国做义工有两种类型,一是向有需要的人群奉献爱,另一种是为保护环境而无偿劳动。前者多见于宗教机构、医院、学校或养老机构。研究结果显示,从事义工活动的公民会生活得更快乐,更充实,这对一个社会而言也是件很好的事情,实在是一件双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