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可见,奥克兰仅有9%的华裔居民,但买家当中华人占到了39.5%!
此事也在当时也成为了工党攻击华人和移民的一大论据,一时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工党以此发难,抨击海外华人炒房、哄抬房价的行为。华人自然很难接受这样的言论。于是,双方很快就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的论战。争论的焦点是奥克兰的住宅到底是不是都被来自中国的海外购房者买走了。推断购房的华人买家大都来自新西兰本地,只有很少一部分不是新西兰居民。此外,公众普遍低估了新西兰本地华人在房市上的购买力及活跃度。
今年五月,新西兰土地信息管理局(LINZ)发布了海外购房数据。数据表明只有不到1%的新西兰住房被海外华人买走,也使工党的观点不攻自破。
其实新西兰本地华人也好,海外华人也罢,都是炎黄子孙,大家对新西兰的房地产都非常青睐。
不夸张地说,长期以来,在奥克兰各大拍卖场上最活跃的买家非华人莫属。虽然Kiwi以及其它国家的投资者不时也有惊人手笔。但没有哪个族群能像华人那样在房市上始终保持着较强的统治力。
那么,为什么华人如此喜欢在新西兰买房呢?
1传统文化
首先,“居者,居其所也。” 自古以来,华人就有买房置业的传统。作为家庭最大的不动产,房子一直也是财富的象征。这样的观念从古至今,一直没有改变。房子对于华人来说,不只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居所。它还意味着优质的校区,顶级的医院,美好的环境和内心的安全感。因此,买房置地是许多华人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在他们心里,没有什么比房产更能显示出自己的“成功”。
其次,华人喜欢稳定。这一点从很多老人和年轻人的对话中就能看出。“买房子了么?房子有多大?买了房子就安定下来了。”房子和稳定有很大关系,房子越大越稳定,没房子就不稳定。这样的观念,已经在华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并随着移民的迁徙,飘扬过海到了南半球的新西兰。与此相对的是Kiwi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Kiwi更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在一个地方工作几年,搬走,然后去另外一个地方开始新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不少收入不菲的Kiwi也没有买房,过着看似“颠沛流离”的生活。
第三,华人更看重房子的“隐性价值”。除了成功的象征,内心的安全感和稳定之外,华人更在乎住房给他们带来的“面子”。对于Kiwi来说,租房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即便是结婚成家,很多人也一辈子租房。可对于华人来说,租房是一件没面子的事情,似乎是境遇不堪的代名词。从这里可以也能看出双方文化的巨大差异。相比于渴望自由的Kiwi,华人更喜欢和人攀比。没房的人会感到自惭形秽,有房的人则会有一种优越感。为了让自己更有面子,没房的人拼命要买房,有房的人则希望拥有更多的住房。
最后,在华人社会中,个体从来都要服从群体。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自我就很难坚持。因为那样很容易被边缘化。所以,既然大家都买房子,那么我就一定要参与其中。自己的能力和意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跟大家保持一致。
我活着,所以我买房。我买房,所以我活着。
2投资理财
眼下新西兰的房地产市场就像是中国上世纪末的“房改”时期,孕育着极大的致富良机。
作为移民国家,新西兰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商业氛围和健全的人文氛围吸引全世界着一批又一批移民。随着移民人数的增长,住房势必成为最大的刚需。特别是在最大的城市奥克兰,房产的增值潜力可谓是不可限量。
随着Unitary Plan的提出,新一轮的造富运动或许已经开启。作为世界上最勤劳最智慧的民族之一,华人自然不会错失这一致富良机。
华人普遍善于投资理财,他们深知好房就是黄金这一颠簸不破的投资真理。因此,无论贫贱,华人都会将自己辛苦挣来的每一分钱,用于投资房产。为获得更多的贷款比例,甚至不惜在申请材料中弄虚作假,一切只为将投资杠杆运用到极致。
反观Kiwi,虽然也不乏炒房的投机分子。但更多人更关注如何享受生活。Kiwi通常会将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花费在旅行和其他享受生活的领域中。他们有时也会当房奴,但往往更加量力而行。不像华人那样“执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Kiwi父母也会在子女买房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资助,但通常没有华人父母那般“慷慨”。在华人的概念中,父母通常有给子女准备住房的“义务”。因此,华人的购房“刚需”明显更强。
在奥克兰,如果你现在拥有一块大地,那么就意味着以后这里将分割出更多的住房,而你也将因此而发财。
3性价比更高
虽然这些年来,奥克兰的房价正在以火箭发射般的速度蹿升,但与国内的一线城市相比,价格依然相对“便宜”。
奥克兰目前的房屋均价是99.2万新西兰元,按照目前的汇率相当于471.3万人民币。这笔钱,在奥克兰中区的很多地方都能买到一套Freehold的独栋别墅,而在北京或者上海,只能买到市区边缘的一套三居室公寓或者市区中心地带的一套小户型的两居或一居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