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柏林社会学者马塞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实际上,德国二战后几乎没有形成过“少数族裔聚居区”。这与德国战后倡导的移民融入政策有关。德国政府认为,移民应该融入德国社会。即使如今德国已经成为“移民国家”,柏林也一直没有改变融入的初衷。
由于坚持“同化主义”,德国一度不认为自己是移民国家,直到2005年通过首部以“移民”命名的移民法。马塞尔说,移民融入政策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是杜绝了贫民区的产生,二是有利于社会平衡。移民聚居区往往会与其他社会“隔离”,产生各种矛盾,甚至被恐怖主义分子利用。
尽管如此,随着移民大批涌入,在柏林、杜伊斯堡等城市,也出现类似的移民聚居区,比如柏林威丁区和新科恩区一带。像威丁区的舒嫩瓦德尔街区有移民聚居传统,上世纪70年代盟军士兵暂住这里,之后是法国人,再之后是土耳其工人。如今,1.6万人中,3/5为外国人。
记者了解到,为防止这里成为“贫民区”,柏林市政府给出了许多发展优惠政策,比如对迁入该地区的企业免除一定税收,德国本土居民入户社区可以获得房租减免,强硬限制本地区的学校移民比例,让其他区学校本地学生到这里交流学习等。
难民带来的考验更大。2015年夏季爆发的难民危机使得数以百万计的难民涌入欧洲,尤其是德国。庞大的新难民群体给德国带来不小的压力,去年下半年以来已经两次修订难民法。不少条款,就是限制产生移民聚居区。
新难民法规定,在通过审核获得避难权后,才能选择居住地。同时,德国政府正计划不给拒绝参加德语学习课程、拒绝接受相关就业机会的难民长期居留许可。这份草案还将包含对难民居住地选择的限制条款。在获得避难权后,难民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迁入大都市。为防止“自由迁移”,新法将规定“两年的居住地限制”条款。
最晚到今年5月,这项新融入法草案将讨论通过。有媒体称,该法就是要惩罚拒绝融入社会的难民,并阻止“少数族裔聚居区的形成”。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加布里尔对《图片报》表示,在融入问题上,不仅要提供条件,也要对当事人提出要求。
在马塞尔看来,安置难民的规定日趋严厉,归根结底就是为了限制难民数量,让难民早日融入社会,同时减轻德国沉重的难民负担。这也是欧洲国家的大势所趋,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加强难民或移民法律,推出各种措施,防范难民危机变成自己国家的“政治、社会及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