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的淋漓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一点,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的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会觉得有失面子。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但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如若是在中国,用餐时间基本都要喝酒,在那种大环境下,有人劝酒无可厚非。但是,当大环境来到了西班牙,“劝酒”是否适宜?
在西方国家,吃饭的时候基本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喝酒,如果想要喝酒,一般会去专门的酒吧或者其他地方喝酒。我们旅居西班牙的华人也有很多开始慢慢适应这样的环境,大家想喝酒一般都会去酒吧坐一坐。但是也还是会有一部分华人,将“劝酒”的习俗带到了西班牙。很多华人还是喜欢大家一起来到华人自己开的餐厅,大家一起吃吃饭,喝两杯。但是,在这些场合,除了吃到美味的中国食物,朋友之间叙叙旧,大家放松之外,“劝酒”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在这些酒场,一些人总是“花言巧语”千方百计劝酒,刚刚敬过,又找个话题再敬,只要你不断给其“面子”,喝了他“敬”的酒,他还会找更多的理由和借口“敬”。比如说,“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只要感情铁,哪怕胃出血”。遇这类情况,可采用针锋相对法,如对方说:“只要感情铁,哪怕胃出血”时,你可以反问:“只要感情铁,为啥非要喝出血?”对方非让你喝白酒并说“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得调走”,你可以对:“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对方劝你多喝,并说“能喝一斤喝八两,你这同志还需培养”,或“酒逢知己千杯少”,你可以答:“只要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
但是,对于西班牙当地人来说,“劝酒”的文化也不被他们理解。记者认识一个在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的西班牙人。他告诉记者,对他来说,劝酒是中国饮食文化最让人害怕的现象之一。他说:“对于我来说,劝酒往往变成强迫对方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因此它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中国有句古话叫: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喝酒就应该自己愿意喝就喝,千万不要逼迫别人喝酒。对于中国人来说,劝酒不喝是一种不尊重,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强迫朋友做不愿意的事情也是一种不尊重。”。
而一位来自韩国的朋友更是不理解中国劝酒这样的行为,他说,在酒席上不应该把别人不喜欢做的事情强加给别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没有酒量或者酒量不大的人的角度去想想,劝酒简直是公开的给他们实施暴行。
劝酒与逼酒是中国历史久远的文化现象。在中国,酒的历史几乎和人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汉字成熟之前,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酒文化深入中国人的血脉深处。与酒文化一样久远的就是劝酒文化。在古代开始,劝酒是家族长幼、社会阶级等级的体现,一般都是长者对幼者,或者上级对下级“敬酒”,但是由于等级和地位的差异,被“敬酒”的人不得不喝,这成为中国古代社交场合的潜规则。
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劝酒文化非但没有随着中国的国籍化有所收敛,反而被我们这些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古时候,劝酒、敬酒都是强制性的行为,多发生在官场、商场。酒桌上的劝酒、敬酒、罚酒把人际关系搞得极为复杂,处处险象环生。为了混迹这些酒场,中国人练就了虚伪、阴险、狡诈的应对手段,做出了很多极为庸俗的行为。很多人牺牲自己的健康,以获得别人的认可。原本简单的人际交往,因特殊的酒文化搞得复杂难测。
现在意义上的敬酒与罚酒,政治强制性弱了,但却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习俗与习惯,敬酒成了对他人的尊重,不接受就是瞧不起人。如果不回敬更是没有教养的表现。既然成了习俗,人们也就习惯了,习惯了就演变成社会规则。很多人即使是不能喝,碍于所谓的习俗、习惯,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整个社会因为这种敬酒、劝酒的习俗,搞得乌烟瘴气。
而对于我们旅西华人来说,离开国内较为复杂的社交圈和酒场,在这里的人际交往基本都比较单纯。大家吃饭时完全可以以自己娱乐为目的,能喝的喝一点,不能喝的也无所谓,为何还要把这种陋习延续到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