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的酒店附近,有着哥特风格的圣·帕特里克教堂,由于该教堂位于居民区,今天许多周围的百姓早早赶来,主力军是中老年妇女,从穿着看,大多数为中下收入的阶层,但从表情上看,都是纯正,虔诚的教徒。教堂走的是平民路线,简朴而不奢华,主教也非常亲切感人。
1888年,维多利亚女王建立贝尔法斯特城时,打算在1776年所建的圣·安妮教堂的基础上,重建一座新的圣母大教堂,于是爱尔兰设计师为我们展现了今天这座美丽的罗曼式建筑。
圣·安妮教堂的大殿恢宏而不失典雅,但缺少历史的沧桑,而且装饰不多,精美的彩绘玻璃是其一大特色,题材主要为圣经故事。我重点看了圣灵礼拜堂的玻璃窗,发现一幅是以纪念圣徒帕特里克来爱尔兰传教一千五百周年而作。图中描绘帕特里克圣徒在经过爱尔兰莫恩山脉时,站在船首高举双臂祈求上帝的祝福。
另一扇窗的绘画,则是一段圣经启示录中的记载:上帝让圣·约翰写一本书,于是他坐在那里,有神鹰陪伴(神鹰象征着福音)。圣徒约翰想象着上帝的高大形象:他身穿白衣,头戴金色的王冠,在彩虹的环绕下被20位老者围在中央,祭台上则放着待宰的羊……
联合礼拜堂先得很现代,这里有世界教堂协会的标志:一条船用桅杆组成了十字架,半圆形的希腊文字组成:“Oiknmene”寓意着整个人居的世界。
圣·安妮教堂内的洗礼堂建于1924年,来自英国的俩姐妹,当年用15万片意大利的碎玻璃,拼贴成无比精美的马赛克穹顶,她们的作品将流芳百世。
教堂即是人们灵魂的归宿地,又是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纪念地,这就是我为什么每到欧洲一地,一定要参观当地主要教堂的原因。
圣·安妮教堂内一块蓝色的精美纪念墓布,悬挂在显要位置,这是在2012年4月为1912年泰坦尼克号首航失事百年纪念而作。它是由Ulster大学艺术系的两名教师设计而作,用爱尔兰的纯亚麻布,手工染成靛蓝色(象征大海)而成,中间的金色十字架,出自1517人的手绣而成,意义深刻。
来此参加弥撒活动的教众,全是西装革履,女性则雍容华贵,一看就是来自贝尔法斯特的上流社会,教堂的唱诗班则更是具有专业水准,吟唱的声音,像是来自天际。
我走进圣·乔治教堂时,主教正在讲圣经,把门的一位中年妇女教徒,塞给我一本翻好页的圣经,指了一下最后排的空位,说:“You must sit to listen the lecture”(你必须坐下听讲)。
Must与 have to一样,是“必须”的意思。我顺从地接过圣经,开始听讲。主教讲完一段,大家站起来,风琴响起,唱诗班的少年们用纯洁的童声,吟唱着神圣的歌曲:
耶稣,我爱你
因为你先爱着我
你为我忍受十字架的折磨
……
歌声停后,一位教徒上台,开始讲她对圣经的理解,然后又是全体起立,唱圣歌……
我大约听了有一节课的时间,看看时间不早,于是硬着头皮,悄悄来到把门的中年妇女面前,还给她那本圣经,指指接近中午时分的手表,低声跟她说:“I have to go back to hotel to cheek out.”(我要回酒店退房)
她这才打开门放我出去,临走时还不忘说一句:“Hope you come back.”
贝尔法斯特的教堂众多,教堂也可以买卖或改成其它用途,,比如说建于1905年的爱尔兰长老会大教堂,建筑宏伟,像苏格兰的城堡,在1970年被炸弹损毁,1992年重修后,楼上变成住宅,一楼改用作购物中心,但无论使用功能如何改变,建筑本身则一直是贝尔法斯特的主要地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