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刘健在南非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年轻商人。他说,现在的婚姻已经不仅仅为了传宗接代了,更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在精神与事业上都产生共鸣的另一半。他说:“我对终生伴侣的要求之一,至少是得能沟通得来,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起生活也不会觉得无味。”
华人们在南非的婚姻故事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他们是第一批来到南非华人,那个时候广东籍的华人居多以劳工的身份远渡重洋,踏上南非这块土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客死异乡,一部分人在后来被南非政府遣返,其中一小部分留在了南非,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他们的子嗣成为了现在所谓的“老侨”。就是这最后的一小部分当时留在南非的华人,他们主要通过华人劳工间通婚,完成“成家”的问题。那个时候婚姻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传宗接代。
那个年代,当地的白人主要是欧裔移民的白人,由于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各种问题的影响,他们几乎不可能与当地白人通婚;那个年代,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制度或明或暗存在在这个国度,因此华人们也并不愿意与当时被归为“奴隶”的黑人有过多的交织。在当时的劳工中,男多女少,比例极不协调,因此当时留下的许多华人劳工孤老终生。在成功留下的老侨中,有一部分条件相当的家庭就选择老侨间通婚,也有个别条件差的老侨与黑人通婚,但这种情况相对少些。
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尤其是二战结束后,增加了华人们的底气。华人们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也在第二、三代华人中看到了希望,他们已经不是社会底层的“劳工”了。他们从事着一些比较有前景的职业,有些是会计,有些是律师,有些是医生,也有许多人做了生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这个时候的年轻华裔,也渐渐地开始与当地人通婚。尤其是七八十年代,与当地人通婚的华裔也越来越多,他们经过几代的教育,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社会,语言已经不是问题了,“中文”反而成为了他们的外语。因此他们的婚姻主要在一些门当户对的老侨间,或者与当地白人通婚。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有华人与当地白人通婚了,但是还是少数,华人们主要还是在老侨间通婚。直到八十年代后期,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华人与当地通婚的现象虽有所增加,但不太多,主要集中在老侨的家庭中。”,75岁的莫先生说:“婚姻与祖(籍)国的发展也有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是中国富裕了,出来的人也多了,因此也有很多的与祖(籍)国来的年轻人通婚的现象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