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来欧洲生活,恐怕很不适应的一点就是大事小事都要跑邮局,不但收发信件要去,而且交房租、纳税、缴纳各种费用也要去。
从表面上看,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欧洲各国大多施行较为严格的住址登记制度,故来自政府部门的各类信函和文件往往直接寄送到居民手中以确保其登记地址的准确。二是欧洲国家大多国土面积较小,又没有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巨型城市,邮政系统容易布局,快递业遂极不发达,通常只有跨境邮寄重要文件(如护照)才会使用诸如UPS这样的全球性快递公司。
不过,这也只是表面原因而已。在更深层次上,对邮局和邮政系统的热爱或许源于其给人们带来的心理稳定感。在瑞士,邮局已不仅仅是收发信件和给付账单的公共机构,更是一片区域,乃至一个镇的交流中心。在大城市里,规格较高的邮局往往位于历史悠久的著名建筑中,在功能上也兼容了电信服务、旅游资讯甚至文化商品售卖的功能。至于在比较小的城镇,邮局往往位于最为中心的地带,确保绝大多数人都可以非常容易地抵达。因此,邮局也就成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精神的象征。一位瑞士诗人曾说:“我不会住在没有邮局的地方。”实在很是贴切。
不同欧洲国家的邮政服务水准参差不齐。在欧洲大陆,邮局的口碑通常都比较好。例如,在瑞士的邮局办理业务通常不需要排队,或只需排很短的队,且工作人员态度极为礼貌和蔼,这与中国的情况简直判若霄壤。但在英国,邮政系统却是老百姓最常吐槽的对象。英剧《小小不列颠》里曾讽刺道:“英国邮局最靠谱了,只要你贴足了邮票,就一定能确保你的信会被寄到某一个地方。”——言外之意就是,你或许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信寄到哪里去了。我曾有过一张明信片耗时一个半月才从英国寄到瑞士的经历,而这在我的英国朋友看来,已是司空见惯:“能收到你就该感谢上帝。”
不过,无论是赞誉还是讽刺,其实都昭示了邮局在欧洲人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代表着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人们透过一个运转平缓的邮寄系统来完成对生活的组织,它所产生的那种既有条不紊又值得信赖的交流空间感,的确令人心安。相比之下,更多使用电话、手机短信以及其他互联网通讯服务来进行公共事务处理的国家,则不免时常令人感觉焦虑。欧洲人淡定自若的性格,或许就与他们对邮局的依赖和热爱有关。
在电信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欧洲的邮政系统依然保持着牢不可破的地位,这是欧洲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系统对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稳定所起的作用,是值得终日东奔西突的中国人去思索的。